10月11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开讲选修课“建筑与风水”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关注。
编于上世纪50年代的《辞海》对“风水”的解释是:“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2005年,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拟举办“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的消息被披露后,更是遭到舆论的猛烈批评,再次引发了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的激烈辩论。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与风水有关的选修课正在走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有关方面对待风水的态度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学校因风水被推上风口浪尖,学生相当欢迎风水课程
10月14日上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简称中南分校)宣传处副处长朱建华又接到了几个电话。这些电话都是了解该校10月11日开讲“建筑与风水”选修课一事。
几天来,中南分校每天都要接到很多相关电话,有民众表达自己观点的,有媒体联系采访的。
朱建华一遍遍地向他们解释:“学校的‘建筑与风水’早在上学期已经开课,有80多名学生报名。我们不是宣传迷信,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使校方始料不及的是,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坐落在武汉·光谷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南分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全国数百家媒体进行关注,网上评论更是铺天盖地。
学校为什么要开设这门选修课呢?
朱建华说,作为城建学院青年教师的马威,因为工作性质,他对建筑与风水有一定的研究。在上学期时,他向校方提出申请,得到了校方的同意,首开“建筑与风水”选修课,没想到报名的学生很多。学校一看反响不错,今年又开了这门课。
他说,上学期开的选修课“京剧”,仅有5名学生报名,这学期的选修课“武汉人文地理”没有一个学生报名。本期“建筑与风水”有130个学生报名,除了城建学院的30多名学生外,其余学生来自其他学院。在18门选修课中,这门课程选修学生人数位居第四。“因为有需求,学生想了解它”。
“建筑与风水”课程每周六上午开讲,大概有9个课时
在中南分校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6级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课程简介上,这样介绍“建筑与风水”:风水学是一门古老的环境科学,它来源于古代人民对天体运行与四季更替的理解。风水学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利用阴阳平衡的原理获得健康舒适的效果。
此次,该校在“建筑与风水”课的简介中说:“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统筹考虑的学问。”“对学生讲授建筑与风水,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朱建华说,本期选修课的主讲还是该校城建学院的马威教师,每周六上午开讲,大概有9个课时。
据记者了解,城建学院的学生选修这门课程是想了解风水与建筑之间有什么关系,而其他学院的学生则出于好奇前来学习。
中南分校宣传处处长邓万民告诉记者,他们要把传统意义上的风水与现代所说的风水区别开来。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迷信,一直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学术界是共同认可的,那就是中国古代风水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现在,他们就是要把唯心主义的东西去掉,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华提取出来。
官员首肯风水价值,近年来一些高校先后开设风水课
风水理论在中国历经几千年历史,1949年后在内地不禁而止。上世纪80年代,内地一些学术界人士重拾风水研究,但是争论不休。
据记者了解,南京“风水班”事件前不久,国内学术界就爆发了一场关于风水到底是国粹还是迷信的争论。
争论的两端都是学术界知名人物,持迷信说者包括我国科普作家陶世龙、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等,持国粹说的学者有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北京建工学院教授韩增禄等。
在争论中,越来越多的高校低调地开设了与风水有关的选修课。
早在2000年,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就给大三的同学新设了一门选修课“堪舆学”。几年前,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已开设风水课。
最近,北京海淀区学院路的16所大学的本科生可以跨校选修公共课,而风水与人居环境成为热门跨校选修课之一。
2007年6月14日,在由文化部团委主办、国家文物局团委承办的“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讲座上,文化部官员首次公开承认中国风水堪舆在建筑和城镇村落的规划设计上有一定价值。
中南分校宣传处副处长朱建华每天都在浏览相关的评论。他看到,有网友提出质疑,有网友认为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看待这件事。在该校的网站首页,朱建华挂上了自己写的《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校一选修课引发思想大讨论》的帖子。
帖子中说,十多年来,每当风水和大学课堂遭遇在一起,都会引发一轮讨论。风水到底算不算封建迷信,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近年来一些高校先后开设风水课,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需求。
权威媒体曾发文探讨风水申遗,很少有人全面了解风水含义
10月14日,记者与中南分校城建学院的马威教师进行了对话。
记者:你主讲的“建筑与风水”经媒体报道后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你有什么看法?
马威:我感到很意外,因为这是一门正常的选修课。我也看了很多评论,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焦点集中在“风水”二字。
记者:你对“建筑与风水”这门课有哪些见解?
马威:流传数千年的风水学与中医具有同等地位。我认为,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起风水,很多人会想到一些江湖术士借风水之名,招摇撞骗,甚至从事迷信活动,这是因为人们没有全面了解风水的含义。风水学说是我国古代关于建筑环境规划和设计的一门学问。“风”的意思是藏风,“水”的意思是临水。怎么藏风呢?我国处在北半球温带,冬天,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经常侵袭中原地区,坐北朝南的建筑可以阻挡冷空气,而居住在南半球的话,应该是坐南朝北。“临水”的意思是居住要靠近水源,一来可以水聚气,二来取水方便,适宜生存,这就是“风水”的含义。
2007年《人民日报》曾经发文探讨过风水申遗,编者按说,中国的风水师在中国古代的城市、村落、民居等规划营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风水师以人、建筑、自然环境三大要素,因地制宜发挥对空间的想象,始终保持“以人为本”,解决了环境污染、能源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自然环境的好坏能影响到人的命运吗?
马威:周边环境的好坏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又能左右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往往能影响到命运。只有将科学知识与人的生活舒适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现存有名的古村镇,如皖南徽州的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奇村等,都是依风水原理选址、营造的,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区,也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风水的样板。
讲课内容主要围绕如何让住宅与周边环境更和谐,迷信的东西一概不讲
记者:你为什么倡导在大学开设这门课程?
马威:我认为,对于传统时代那些不能得以确证的知识,并非要视作非科学的东西加以排斥,因为我们还可以从追寻知识脉络的角度,深究知识本身的衍变过程。另外,80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热情,但是在认识上有误区,应借助这个平台,还风水一个真实的面目。
记者:你的教材来自哪里?
马威:我的教材是1996年天津大学教授亢亮所著的《风水与建筑》一书,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我把课程名字改为“建筑与风水”。
记者:有关风水与建筑有很多书籍,你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做教材?
马威:亢亮教授是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易学堪舆研究院院长,他的这本书图文并茂,内容涉及对风水学的定义,阴阳五行说,河图洛书与八卦九宫以及风水学与地理学、人体科学、现代建筑学等,全面地论述了基于天文、地理、人体科学的中国风水学。
记者:你在教学中怎样讲解?
马威:我以《风水与建筑》作为参考,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我主要围绕“让住宅及室内摆设如何与周边自然环境更和谐相处”来讲解,涉及迷信的东西一概不讲。
记者:第一节课讲的内容是什么?
马威:是“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我以故宫为案例进行讲解,在故宫的建筑名称中有乾清宫、坤宁宫等,“乾”、“坤”就涉及风水中的八卦。风水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风水讲究城市整体布局,整体协调,强调建筑之间的合理间距,强调人住在其中要舒适自在,这都是现代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