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中国政改在路上
文 法国《欧洲时报》评论员
今年是深圳特区创建30周年。8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期间,专程到深圳博物馆参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大型展览,并发表讲话称,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温总理的讲话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报选登一篇评论,供读者参考。
——编者
在深圳特区创建30周年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时重申政改重要性引发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温家宝称,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对于实行集体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中共中央九常委之一的温家宝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表态,显然绝非个人的政治抱负阐述,而是表达中南海高层进一步推进政改的决心,意义非比寻常。
有分析指出,温家宝此番不仅在于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而还在于为深圳践行政改撑腰壮胆。2008年深圳曾公布过一份《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披露当地正酝酿包括区长差额选举、区人大代表直选等多项体制改革措施。
一直以来,海内外对中国政改如何破题甚为关注。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尤其是中国的GDP总量今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却未并驾齐驱,如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掣肘:近年来,公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导致腐败、社会矛盾多发,官商勾结现象严重,维稳压力沉重,令经济发展的成本急剧增加,并引发海外关于“中国经济奇迹”终结的疑虑。
其实,中共中央日益认识到政改赋予中国政治乃至中国经济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政改早已在中南海高层成为共识,并在逐步探索,稳步推进。
近年来,中共高层多次提及政改重要性。在中共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把民主视为“生命”。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说:“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以如此明确的形式,把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大业的决定性因素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alimama_pid="mm_12852562_1778064_8682655";
alimama_sizecode="972";
alimama_width=200;
alimama_height=250;
alimama_type="i";
除了最高决策层的宣示,种种迹象也表明,中国也在逐步踏出政改的节拍:从乡镇长直选或变相直选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公推直选或公推公选;从以村委会、居委会直选为代表的基层群众自治到各种党内民主制度的推进;从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发展政治协商制度;从司法改革到尝试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中国在政改的路上一直以稳健的步调前进。
鉴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因素,中共一直在尝试走一种增量民主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对于一个有着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国度来说,无疑是实际的,不过,这与民意迫切期待还有距离,中国共产党还须以其卓越的智慧在行动上更进一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先行先试”的归纳法、“以点带面”的演绎法,一直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唱主角的深圳迎来“而立之年”,这个活力四射的城市能否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并成为“燎原之火”,如今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法国《欧洲时报》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