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4)
王舒杨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不少中国新富来本地置业。而随着中国市场越发开放,也有很多本地人去中国一线城市投资房产。这一期,我们继续来谈私宅市场,看看在这两个国家购买公寓有何不同。
一 面积
说到面积,首先让中国买家摸不着头脑的,就是面积单位的换算。习惯了用平方米来计算面积的中国买家,来本地选购房子时听到的都是平方英尺,往往都要在脑子里打个算盘才知道个大概。1平方米约等于10.8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约等于0.093平方米。100平方米就是1080平方英尺。
除了计算单位不同,“面积”一词在中国和本地公寓市场上的定义也不一样。在中国,面积指的是建筑面积;而本地算的是实用面积。建筑面积的算法比较繁琐。简单来讲,是根据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求得各套房屋分摊所得的共有建筑分摊面积,比如门口的面积、楼梯等,都按比例算进每一个单位的建筑面积。
所以,同一个公寓单位,其建筑面积大于实用面积,通常后者比前者少20%左右。在中国买一个“100平方米”的单位,和在本地买一个“1080平方英尺”(相当于100平方米)相比,后者明显感觉宽敞一些,就是这个道理。
二 地契
中国的房产地契通常是70年左右,而本地有99年、999年和永久地契之分。本地房产因为地契年限长而颇受外籍人士青睐。远东机构销售经理江姝介绍说:“永久地契的房产一般要比99年地契的贵20%,但永久地契一直都很抢手,也很受中国买家欢迎。因为大家看准这块市场的保值、增值。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因为新加坡地比较少,想要建新楼必须拆掉现有的。不像中国地比较多,还有可开发的地段。本地永久地契的地段价值比较高,所以集体出售、政府征用的话,永久地契房产的房主会得到较高的补偿。”
物以稀为贵,永久地契房产越是少见,也就越炙手可热。除此之外,江姝也认为,永久地契对中国买家还有一大吸引力,那就是永久地契满足了“总觉得要给后代留下点什么”的传统华人心愿。本地房产如此吸引外国买家,和地契久不无关系。
三 贷款
上一期我们在介绍本地贷款买房的相关信息时已经提到,在本地首次购房者可以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房贷比率顶限是80%,外籍人士则最高70%。8月底生效的新条例对于外籍人士没有贷款方面的影响。而在中国,外国人不能向中国的银行贷款,只能通过外资银行。
而即便是中国人,在中国内地也无法享受到新加坡人的房贷比率。在新加坡,目前有至少一个房屋贷款的屋主,购买第二个或以上的私人房地产时,房贷比率顶限为70%。在中国,拥有超过一处房产的人只能贷款50%。
银行贷款利率方面,两国市场也有区别。中国目前的贷款利息在5%至6%,而本地贷款利息目前是2%左右。本地的低利息对于有意贷款购房的人士来说,当然是好事。
四 税收
在本地,如果在三年内卖掉公寓,需要上缴印花税。新条例规定,征收卖方印花税的房屋持有期从1年增至3年,即在买房1年内卖掉,须支付100%印花税;2年内卖房,须支付三分之二印花税;3年内卖房,须支付三分之一印花税。
在中国,除了印花税外,还可能需要上缴增值税。目前,中国并没有关于增值税的条例,但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政府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一些新政策,为房产市场降温。所谓增值税,就是对卖家卖房所得的利润征收的税。比如说,150万人民币买的房子在几年后以200万人民币卖掉,若增值税政策果真出台,卖家赚得的50万就将需要以一定百分比交税。
五 车位
在中国购买中高档住宅,需要另外购买车位。而在本地,买家不需要另付车位费。可不能小瞧了这个车位费。近年来,车位费在中国节节攀升,动辄十几、二十万,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本地公寓不另外收车位费,而是将停车场的修建和维护等费用包含在每月的管理费中。但管理费除了车库,还包括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总体来讲,要比中国的车位“划算”得多。
《舒杨说房》专栏为新移民和新加坡的读者提供一起谈论房子的平台。无论你是在租房、买房中,与本地的房东或卖家遇到什么疑问、问题,或是在出租、卖房的过程中,与新移民的房客或买家,有什么样的“火花”,都可以写到《新汇点》来,和大家分享。请电邮到:zbxhd@sph.com.sg,或发手机短信至:8128-9296。
《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