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3日电 (记者沈而默、姚玉洁)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是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首次回归“稳健”。
专家认为,中性定位的稳健货币政策有一定的调控空间和弹性:一方面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支持,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变目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实际上,此前中国央行的一系列操作,已经释放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信号。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10月20日启动3年来首次加息,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央行今年又多次上调央票利率,加大流动性回笼力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日前在上海表示,货币政策有名义和实际之分,虽然2009年和2010年同样是“适度宽松”,但实际上2010年已经开始转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
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与前两年相比,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已进一步企稳,同时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居高不下,货币政策已经到了回归稳健的重要节点。接受采访的专家还指出,从长远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明年中国货币政策转为“稳健” 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双重积极影响
当前,曾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但是也面临着国内外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积聚的新挑战。
受访的分析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基调从实行了两年多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将有利于抵御通货膨胀的趋势,也有助于抑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负面效应的演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