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果出爐,對上周熱議的房産稅改革一事隻字未提。筆者猜測,決策層對此事關稅制改革和樓市調控兩大核心議題的利益博弈未能達成一致,房産稅試點和推行恐怕要就此擱置了。房産稅的擱置,也預示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三次樓調」暫難推出,樓市調控的政策密集出台期即將告一段落。隨兩次調控調而未果,新輪政策短期難出,在新一年即將來臨之際,樓市調控即將邁入政策效應發酵的僵局博弈期。
此番樓調貫穿兩主線:一是抑制投機性購房需求;二是增加土地供應。迄今為止,兩舉措均未取得明顯成效,其關鍵制約因素就是房企資金充裕(見本欄12月4日)。因此,樓調後續僵持博弈的核心便是能否在資金鏈調控上取得突破,而這也將是決定此番樓調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當前來看,房企資金構成中主要有四個來源,分別是銀行信貸、外資、自籌資本、預售款及其他資金。數據顯示,今年首十月,房企新增資金來源5.69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1.04億元,佔比18%;利用外資539億元,佔比1%;自籌資金2.15億元,佔比38%;預售款及其他資金來源2.43億元,佔比43%。
然而,在樓調和宏觀經濟新形勢下,房企資金結構也正發生改變,這為能否打破僵局再添一層陰霾,具體來看:
首先,銀行信貸規模有所縮減。明年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轉向穩健,業內預測信貸配額將較今年減少一萬億左右,加上高通脹預期下央行加緊收縮流動性,信貸緊縮勢成必然;另外,政策性對開發貸的壓制,房企透過信貸獲取資金將更為艱難。
其次,更多外資流入房産領域有望延續。今年1至11月,房地産領域共吸引直接外資201億美元,同比增長48%;在美國量寬效應和人民幣升值的高預期下,明年將會有更多外資熱錢流入,而地産領域勢必將透過各種渠道吸引更多外資;不過,在限外令效應之下,外資流入的強勁勢頭或有所收斂。
再次,房企自籌資金將減少。政策對房企融資打壓連環不斷,繼證監叫停房企再融資,銀監日前亦嚴查地産信託並封堵通過信託融資;在此背景下,房企明年的自籌能力將一定程度上受損。
最後,居民購房將受惠通脹持續增多,刺激更多民間資本流入樓市。高通脹預期,特別是在負利率的背景下,更多投資者將尋求投資房産作為保值工具,而這勢必將刺激更多民間資本流入房産領域;預售款方面,政策有所收緊,惟其力度不強恐無礙資金流向。
綜上所述,房企資金鏈在各項因素作用下正負對壘、前景未明,而樓調受其制約也正深陷資金博弈;在新政策暫難出台之際,樓調無疑深困瓶頸,破局則是遙遙無期。看來,在這場資金戰中,政府有必須再度反思,醞釀對策,以不致樓調停滯、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