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2)
● 林任君
审时度势
当今的世界瞬息万变,千变万化,要讨论世界的改变可说是千头万绪。媒体既反映世界的改变,也深受世界改变的影响。我认为,影响华文媒体的最大改变有两个,一是中国的崛起,二是新媒体的革命。
中国的崛起
中国大陆这30多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它所掀起的巨浪波澜壮阔,正冲击着世界每一块大陆、每一个海岸。在中国经济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影响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全世界都注意起中国来了。
世界对中国发生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把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中国,意味着对有关中国的一切资讯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这方面的需求已经逐渐扩大到整个中华文化圈,兴趣也从经济、政治等领域逐渐延伸到语文和文化方面。在这种情形下,以华文为媒介的资讯,市场突然扩大了,蕴藏了新的活力。这给中国大陆及其他地区的华文媒体扩大影响、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事实上,大陆的媒体这几年来正在进行大整合,为走向国际市场作准备,主要目的固然是希望世界听到中国大陆的声音,但也是要满足外人对中国资讯的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意味着人民生活的普遍改善,消费能力的提高,对资讯及文化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媒体业,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根据世界报章协会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的资料,报章市场最大的三个国家都在亚洲,即中国、印度和日本。其中,以媒体业的整体状况来说,中国大陆的发展势头尤其良好,呈现全面而稳健的增长。由互联网驱动的新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网民人数2010年6月已达4.2亿,而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和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也稳居世界第一;手机用户超过7.5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2.8亿。但与欧美国家明显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媒体的根基大体上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动摇,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为传统媒体业提供了充足的成长空间。
结合新旧媒体的中国媒体市场是庞大又充满潜能的。中国大陆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媒体消费市场,而且传媒行业的产量超过了美国,但是在人均文化消费上却还是远低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因此,中国距传媒强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但这对华文传媒业其实是一个有利的因素,意味着它的成长空间非常大。这也给境外的华文媒体提供大好机会,尤其是在非时事资讯的领域。
无论是国际市场的外在需求或华人市场的内在需求,无论是中国媒体要走向世界还是境外媒体要深入庞大的中国大陆市场,对华文媒体来说都是很大的机遇。这两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以及政治关系的改善,对此更有推动作用。
新媒体革命
另一个正对华文媒体产生巨大冲击的世界性改变是新媒体的崛起。资讯科技近年来飞跃式的突破更新所引起的媒体革命,造成媒体数码化、个人化,全球网络化,云端化,资讯不再承认疆界,而是无远弗届,也无孔不入。互联网和无线网络科技的结合所引发的汹涌大潮,掀起了内容与通讯融合的新时代,带动了新媒体产品的推陈出新,也促进了世界媒体的大整合和大转型。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革严重冲击了传统媒体,破坏了旧有的媒体生态,颠覆了传统的媒体市场秩序。在新媒体时代成长的内容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向地吸收媒体的资讯。新的读者要求在媒体上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于开发自己的专属的新闻应用。
传统媒体的发行及广告市场都受到严重的侵蚀,作业和经营模式都被迫调整改变。虽然相对于欧美传统媒体深受打击而已出现明显萎缩的困境,华文媒体的情况似乎好得多,但华文媒体是不可能置身于这场媒体革命的洪流之外的。
当然,新媒体既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也给它们带来了机会。传统媒体除了可以借助新技术开发各种新产品,还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跨越政治和地理的障碍,将发行网和影响力伸展到以前不可能进入的市场,包括大陆市场。西方一些英文媒体也以华文版网站的方式,拓展辐射面和观点,成为华文媒体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如何利用传统媒体在内容资源方面的强大优势,借助新科技开发衍生产品,使资讯产品多样化、细致化;如何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扩大受众群,进行以前不可能的跨型态、跨地域的发行和传播,是华文媒体必须积极研究和加紧发展的。唯有这样,才有可能应对新媒体革命的挑战,使自身的生存发展有所保障。
华文媒体的应变:公信力与专业精神不变
总的来说,华文媒体在面对中国崛起和新媒体革命这两大世界性的改变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时,必须迅速应变,才能继续生存发展。
但无论怎样变,有一点我认为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在改变的进程中绝对不能抛弃的,那就是媒体的公信力和专业精神。
无论华文媒体是要走向世界,还是要走进迅速成长的华文市场、满足广大华文受众在面对急剧改变的世界时对准确可靠的资讯的需求,或者是要在新媒体无情的攻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公信力是不能动摇的根基,求真求善应该是媒体的最基本价值观。
目前的华文媒体,存在着两个我认为不利于公信力的建立的媒体现象,一个是“绑得太紧”,一个是放纵无度。
绑得太紧的媒体环境受“指令性新闻”(command journalism)的思维主导。什么可以报道,什么不可以报道,或者如何报道,口径如何划一等,一切根据指令行事。其结果是人民的知情权没有受到充分尊重,新闻报道往往不尽不实,有时充满枯燥无味的套话,只提供政府对人民的单程交通和一元观点。在这样的环境中,媒体无法建立起长期的外在公信力。
在光谱的另一端是“放纵无度”的媒体行为,它表现在两方面。一种是媒体采纳了“敌对性新闻”(adversarial journalism,也称“对抗性新闻”)的模式,妄自尊大并且无的放矢,为挑战权威而挑战,制造对抗、突出歧见、放大争端,以耸动性的报道方式,造成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和激化,以争取眼球效应;更糟的是,使得有意义的社会共识根本无法形成,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前进步伐。 另一种现象则是媒体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却以“满足知情权”为借口,滥用新闻自由,放纵狗仔队肆意侵犯人们的隐私,穷追猛打;或一味追求“膻腥色”, 极尽煽情的能事;或毫不考虑罪案受害人的感受,甚至对他们进行第二度伤害。长此以往,这样的媒体也无法建立可信可靠的形象。
当然,这是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但却普遍存在于华文媒体界,对华文媒体建立整体公信力和扩大影响力都构成了障碍,也给予了新媒体抢占市场的空间。若能在这一紧一松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让“负责任的新闻自由”成为华文媒体的主流模式,华文媒体就能够利用中国崛起所提供的大好机会,借势而起,茁壮发展,扩大国际影响力,与西方媒体分庭抗礼。
华文媒体在面对世界改变时必须维护的另一个基本价值就是专业精神,尤其在面对新媒体革命之际。
在新媒体革命的硝烟中,有两个重要事实常被蒙蔽,为人们所忽略。
首先,随着超高速新媒体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资讯,既泛滥成灾,又真伪难辨,在物极必反之下,传统媒体的价值逐渐获得强烈反衬。近年来,人们又开始珍惜起传统媒体来了:一张报纸在手,经过多少新闻从业员以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处理和过滤,将资讯的沙砾去芜存菁后的内容,白纸黑字印出来的新闻、分析和评论,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还是比较可信又可靠。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媒体内容的载体也许会改变,而且变得不可捉摸,但不管怎样变,内容还是王。充实的、高素质的、有价值的内容还是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人员去采访收集、调查研究、综合整理。如果没有好的内容,无论多花俏的载体都是没用的。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专业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变是永恒的,但也有一些永恒的价值是不变或不应该变的。华文媒体要在改变的世界中生存发展,除了必须掌握时机,与时俱进之外,也必须维护一些传统的价值和坚守专业的原则,继续发扬原来的优点,而不是以新媒体的那种一味求快求爽却不求真求善的游戏规则与它进行无谓的竞争。
在全球化带来的盲目随波逐流之中,人们需要的是中流砥柱;在泛滥成灾的茫茫网海中,人们需要的是导航的灯塔;在逐渐虚拟化的世界中,人们需要的是多一些真实、多一点实在。
在新闻指令化和内容恶质化这两个媒体极端之间,华人世界需要的是平衡、可持续的媒体模范。华文媒体世界需要经典。
华文媒体在面对改变中的世界当儿,要如何应变,如何在中国崛起和新媒体革命所掀起的滚滚沙烟中认清方向,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正考验着华文媒体的集体智慧。
作者是本报总编辑。文章是作者去年10月在台北《远见杂志》主办的“2010年第八届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上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