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4)
● 刘旭明
几天前,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网民对话的时候透露,“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央政府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是7%,并已经向地方政府讲明。
这样一个低于以往8%的目标,当即引起中国国内外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因为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政府均将每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定在8%,后者被认为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底线,这几乎是一个共识。
去年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的一句话,人们还记忆犹新,他说,中国政府2011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在8%左右,因此,此次温家宝关于7%的增长目标的说法确实耐人寻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7%的指标,很可能就是今年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就业压力让位于经济转型?
这些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亮丽的成就,但高速经济增长也孳生了许多弊端,如腐败、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等,而就业的压力也依然存在。
为了维稳和实现社会和谐,就业仍然是当局政策的重中之重,根据著名的奥肯定律,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增长是就业的保障,那么,温家宝提出7%的增长目标,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政府从此就放弃了保就业的主张呢?
事实上,温家宝的之一,就是就业的现状已经为经济降温预留了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中国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中均把8%作为经济增长的目标,而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结果,十一五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11.2%,城镇登记失业率经过简单计算平均为4.1%,如果5%的失业率是政府所能够承受的底线,那么,4%左右的失业率就为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为经济转型预留了不小的空间,况且,最近出现的民工荒,也意味着就业压力有所缓解。
因此,温家宝亮出7%的目标,实际上可以解读为这是向外界释放出中国经济将转型的强烈信号。
腐败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
多年前有一种说法,指腐败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最近中国铁道部长刘志军的落马,似乎更令人信服地印证了这种说法,无论如何,不计成本的高速增长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即当法律和制度还普遍没有跟上来的时候,中国追求效率和公平,似乎是在重复一个又一个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故事,也因此,今天中国不得不通过牺牲一部分效率来实现社会更大的公平。
最近中国地方政府,例如广东、北京和重庆等纷纷晒出“幸福指标”的概念很吸引人的眼球,在与网民对话的时候,温家宝更是将“幸福”解释为“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当儿,“幸福指标”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无疑是用来缓解这些年来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社会分配不公的激烈矛盾。另外,“幸福指标”也可用来抑制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博取政绩的投资冲动。
经济能否实现转型是个未知数
根据前几年的经验,尽管中央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了8%,但无论全国,还是地方的经济增长实际上都超过了8%,这次人们也普遍预料,中国将十二五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实际结果无疑会高于7%,可能还会有8-9%的增长,如果地方投资冲动仍然得不到控制,地方官员为追求升迁和金钱的投资冲动仍然得不到控制,那么,所谓的“幸福指标”只能是向公众开出的一张空头支票,中国经济转型还会是一个遥遥无期、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