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已作全国性整体改革部署,包括单位分类改革、社保医保职称等制度改革,涉及4000多万人
改革的主导理念
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改革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的主要思路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羊城晚报讯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了解到的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
未来5年经历剥离重塑阵痛
来自高层的信息显示,今后5年事业单位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未来5年,将是事业单位改革最为艰苦的攻坚阶段,剥离、重塑的阵痛在所难免,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甩掉两头、留下中坚”
从中央的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在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看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所谓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宋世明说,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甩出两头,不是甩财政包袱、甩人事包袱,而是要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优化”。
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一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没有纳入公务员管理,造成一些公共机构出现利用所占有的公共资源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把服务变成了收费以满足部门和个人利益需要。有的事业单位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强化了公共机构的官僚化,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众利益的损失。
被“剥离”的,还有原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据了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专制后,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将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转制后继续按规定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障等待遇。有条件的转制单位,还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
叫停义务教育“择校费”
被留下的“中坚”,也进行了细分。据了解,除了以往对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划分,此次改革部署又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两类。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这样分类也可以看作是按照公益属性的纯粹程度来划分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说,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出资保障的,不再允许其存在经营性活动。“比如乡镇诊所、社区医院等就属于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前经常说的教育产业化,这个概念模糊不清,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义务教育是不可以产业化的,长期不治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应被叫停”。
一切为了公益服务
“‘留下中坚’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留下,而是要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的优化、提升、改造”,宋世明分析,这其中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等若干“重塑”项目,“这一系列改革,无不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根据中央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服务,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扩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增强公益事业发展活力。通过改革,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社保改革成“重塑”焦点
“重塑”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社保制度的改革。
据悉,高层要求是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此外,还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此外,此次改革还强调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等。
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确定 涉126万机构4000万人
2011年04月11日 07:32
来源:中国广播网
【提要】问改革:5年规范分类,10年形成新管理体制,中国确定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涉及126万个机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将向何处去?
中广网北京4月1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度雾里看花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终于勾出了清晰脉络。权威消息称: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这意味涉及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利益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全面开闸。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将改什么?怎么改,谁受损?谁获益?
按照社会功能,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在这张时间表中,事业单位分类将成为第一个五年改革目标的一项硬性指标。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昨晚接受《新闻纵横》吴喆华采访时表示,这次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其中“管办分离”是改革的主体。
辛鸣:首先,本来是行政管理的职能,现在以事业单位的面目出现。既然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就应该政事分开,让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构。
第二种情况是社会上肯定会有一些市场解决不了、也不愿意解决的事情,也就是公益事业,这是事业单位必须承担的责任。政府就要把这些事情和把干这些事情的人养起来,管办分开,但回归正业。这是未来事业单位改革的主体,就是要让事业单位名副其实的成为事业单位。
第三种情况,本来是市场可以做的事情,却挂了事业单位的名义,就应彻底走向市场。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相关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和试点等方面,利益关系盘根错节,改革阻力巨大。辛鸣表示,事业单位改革,可以汲取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
辛鸣:中央政府下决心了,这表明什么?改革的态度一定要坚决,日程表一定要落实。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回过头来看一看十余年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被证明可行的做法,完全可以成为今后事业单位改革中可以参照和借鉴的做法。
随着全面聘用制的推行和绩效工资制的实施,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下一步改革从将从哪突破?长期从事事业单位改革研究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何凤秋表示: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
何凤秋:事业单位改革有几个事情要做,比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各地基本已进行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做的是什么?扩大聘用制度,还有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改革。从各地实行的情况看,义务教育基本绩效工资已全部实施,公共卫生部门绩效工资已全面展开。现在,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正在各省逐步、稳步推进。再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各地都在试点。所有事业单位改革今后的方向是这些方面的改革都要逐步完善,一步一步往深入推进。
“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中央明确提出这样16个字,为2020年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描绘了一张蓝图。美好蓝图中,到底谁能获益?
何凤秋表示:目前,通过绩效工资改革,义务教育学校的老师、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生的待遇已经明显提高。
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改革会降低事业单位养老水平的担心。何凤秋表示,改革后的养老水平变化不会太大。事业单位可以学习企业的职业年薪制度,减少退休后的待遇落差。
何凤秋:下一步,绩效工资会往什么方向走,很多义务教育学校平均大概涨了200元钱左右。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也已兑现。除了这两大块,其他事业单位,比如医院、高校,有些省已开始往前在推进。下一步改革是实行养老保险,不可能一下让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下降很多,可能参照企业,企业有职业年金。针对事业单位各个行业不同的特点,是不是可以考虑设立职业年金。这样,总体来看,职工退休以后待遇不会降低很多或不会降低。
令人关注的是,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在这次改革中被特别强调。何凤秋表示,具有公益属性事业单位将因此受益,获得更多的财政保障。
何凤秋:这次改革对公益属性强调的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讲,下一步如果分类清晰,那么,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可能要更好一些,这对事业单位,尤其是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来讲,应该是好事。
陈庆贵:事业单位改革顺畅须待公务员改革提速跟进
2011年04月11日 08:56
来源:荆楚网 作者:陈庆贵
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4月10日新华网)。
应当说,事业单位改革已不是新话题,不过以前是部分地区试点而非全国面上开闸。对改革之必要性必然性,到底被改革者是否全然形成共识,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我敢断言,随时过境迁以及经过近年舆论密集宣传和坊间争论,大抵人们对改革已经具备了本能的思想准备。
改革本质上是利益调整或再调整。对多数“有奶便是娘”的百姓而言,他们对到底为什么改究竟怎么改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同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是否改革何时改革如何改革,自己改革后的境遇待遇会不会降低。因此,事业单位改革万变不离其宗最引人关注的,无非仍然是近年争论不休的社保制度并改革。
据悉,本次改革高层的要求是,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实行省级统筹,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换言之,事业单位社保制度形将与社会并轨。
作为多年来性属“机关事业人员”同为“吃皇粮”对象,本质上机关单位人员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连体人”。改革当前,事业单位人员有理由关注自己的实际境遇待遇变化并与公务员作捆绑类比。有两个动向值得注意:从近年试点事业单位情况看,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先行一步,即实现事业单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和岗位管理,而公务员“聘任制”却几乎按兵不动。很多人认为在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聘任制”改革按兵不动的情况下,顾此失彼对事业单位大刀阔斧地改革有失公允。此其一;其二,事业单位养老社会化改革引发恐慌心理,不少人怕政策变动后对自己退休收入有影响,一些试点地区出现提前退休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进行,某些地区甚至陷入尴尬僵局。
我注意到,为给改革对象吃“定心丸”,本次改革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保持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此外,还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我相信这些措施,因此有利于让被改革者对制度设计树立信心。然而我仍然要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改革只动事业单位人员而不动或迟动公务员,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事业单位人员的比较弱势和心理失衡的,这恐怕不能不说是影响事业单位改革顺畅进行的心理路障。
横亘于事业单位改革前路且曾导致改革僵局的心理路障,其实并非搬不动的铁板一块。1月19日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接受记者专访,在回答“很多人认为在公务员改革按兵不动的情况下,对事业单位大刀阔斧地改革有失公允”提问时表示:“确实现在很多人老跟公务员比较,从长远来看,公务员也要打破“铁饭碗”,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也要“有上有下”,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要实现聘任制,这一条路也是必然的。此外,先是在2011年2月16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刊发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讲话透露:对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要进行前瞻性制度设计和试点,其中养老保险制度已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牵头开始起草有关文件。后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同网友在线交流,在提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时指出:“……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进行试点,逐步积累经验,使我们整个国家能形成一个规范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据记者向人社部有关人士了解,目前确已启动公务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设计工作,但方案细节尚未敲定。也就是说,公务员改革是具备与事业单位改革齐头并进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的,至少完全有条件提速跟进给力事业单位改革。
我呼吁,既然机关事业单位有同向的改革理由和路向,作为纳税人养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公仆”,公务员改革为什么不与事业单位同步进行?抑或起码,为什么不提速殿后为事业单位顺畅改革清障呢?
作者:陈庆贵
对事业单位改革切不可怀浪漫主义想法
据报道,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正式开闸,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改革的目标和思路亦已明确。
事业单位被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确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体制之一,按其职责来分,事业单位存在的价值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公共服务,可中国的事业单位由于历史的沉积,很多被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尽管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已到了一个不得不为之的地步,但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必须有充分的预估和判断,切不可怀浪漫主义的想法,以为改革可轻松推进。与企业改革一样,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知易行难,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企业改革更难。因为企业毕竟是以利润为中心,无论改革者还是改革对象,对企业改革的必要性有一定认知和共识;但事业单位还披着一件公益的外衣,长期以来靠吃皇粮养起来,改革意识不但淡薄,在改革红利越来越少的今天,还希望回归行政系统。事实上,国家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事业单位的改革,之所以这么多年来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回归,除了改革的时机、手段、策略和步骤存在问题外,最大的阻力,就是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
例如,国家在2008年选取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但迄今五省市没有一家真正推开,谁也不愿开这个头。广东倒是在2009年曾想雄心勃勃地在高校推进这项改革,然而方案还未实行,就遇到了高校教师强大的反对声浪,最后不了了之。
当然,把事业单位改革深入不下去的板子全打在4000万“事业人”身上,也有失公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想自己往好的看齐。如果一个事业单位的高工发现自己退休时竟然比不过一个行政机关的办事员,自会对导致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改革说“不”。所以,事业单位的改革还牵涉到政府转型和行政体制的改革问题。事业单位改革缓慢,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政府转型不到位的因素之一;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和转型不到位,也使得事业单位的改革缺乏内在动力。两者相互作用与强化。就此而言,若要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敢啃政府转型和行政体制改革这块“硬骨头”。
除此以外,事业单位改革也与财政体制改革、行业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同时,事业单位改革本身还涉及到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上述任何一个方面搞不好,都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其他方面,影响改革的总体进程和总体效果。所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立足于统筹协调,与上述各项改革相衔接,并做好自身的配套改革工作,从而做到政策一致,相互配套,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体现整体效应。
事业单位的改革大幕既启,必须坚定地推进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但鉴于事业单位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以及其整体上的公益性质,对事业地位改革的艰巨性尤其要有充足的估计,改革的策略和手段必须灵活,特别是应充分尊重被改革者的意愿,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在改革中不受损。(邓聿文)
吴江:事业单位人员今后要逐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人民网北京4月11日电(记者罗旭)今天下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今后要逐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取消双轨制,企业、事业单位、机构养老待遇、水平就统筹起来了。
在谈到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如何与养老保险对接时,吴江指出,事业单位今后要是能够真正的做到能进能出,把事业单位搞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就要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基本政策,应该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保障服务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金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包括实行一些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吴江表示,现在多数事业单位拿的是退休金,今后改革的方向是要参加社会的养老保险。当然,这里面确实有一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间逐步过渡这样一个过程。同时,今后可能还要推进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除了和社会统一的养老保险以外,具体的一些事业单位还要以职业年金加以补充。今后事业单位一方面在社会上参加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另一方面,每一个单位还有一些有所区别的职业年金制度加以补充。这样就取消了双轨制,企业、事业单位、机构养老待遇、水平就统筹起来了。
吴睿鸫:“事业人”改革应问计“当事人”
2011年04月11日 08:0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睿鸫
吴睿鸫
据《瞭望》新闻周刊最新权威信息,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出整体部署,改革时间表已确定。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重庆晚报》4月10日)
尽管“甩掉两头、留下中坚”的改革思路,公益分类以及改革总体目标等方面,都考虑得非常稳妥、周全和详细,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笔者发现,无论是前两年推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还是眼下事业单位整体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部署,大都由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联手“操办”,既没听到改革“当事人”充分发出声音,也没见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
当然,人们有理由相信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水平和能力。但事业单位改革,与改革对象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福利标准和生活来源,特别敏感,也容易产生矛盾。而相关部门和专家们,高居“庙堂”,既难以深刻体会到广大“当事人”的感受和期望,也不好把握制度改良对象的承受底线。
目前,中国拥有事业单位大约126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情况之复杂,矛盾点之多,利益涉及面之广,超出常人想象。仅从收入来源上看,就有“参公(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倘若按照服务领域、治理结构等方式划分,种类就更加繁多。这样复杂的架构,也就注定了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实,对于事业单位改革,赢得“当事人”的力挺,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譬如,美国2005年明尼苏达州设计了全州范围的教师工资绩效变革计划,整个改革,都让教师全程参与。
很明显,即将推行的事业单位改革,要经过广大一线事业单位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广泛讨论,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才可能得到改革“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笔者建议,这项关乎我国事业单位庞大群体的改革,一定要多问计于“当事人”,听听“当事人”的声音,而不能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