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事業單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網上圖片
全國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座談會昨天在北京召開,會上首次明確給出事業單位改革時間表:2015年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2020年形成新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意味涉及126萬個機構和4000萬就業者的事業單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本報實習記者隋曉姣北京三日電】
根據3月22日下發的《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實施指導意見》,事業單位將被劃分為三類:「參照公務員類」,即承擔政府職能的事業單位劃入政府序列;「自收自支類」,即從事生産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將被推向市場;而一部分「財政補貼類」即公益性事業單位,將從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險、財稅政策和機構編制等方面推進,採取「管辦分離」等辦法完善治理結構。即將承擔行政職能的變為行政機構,將從事生産經營活動的轉為企業,保留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要在五年內完成。
改革不搞「一刀切」
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其中「管辦分離」是改革的主體。國務院秘書長馬凱指出,目前一些事業單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機制不活,國家支持公益服務的政策還不夠完善。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他強調,事業單位改革要貫徹四點要求:「以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堅持分類指導、分業推進、分級組織、分步實施的工作方針。」不同社會功能、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事業單位的改革要因地制宜,穩步推進。條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暫不具備條件的允許過渡,不搞「一刀切」。各地要在中央總體部署下,結合當地實際對事業單位改革做出具體安排。
養老保險界定最矛盾
事業單位改革涉及4000萬人,由此産生的議論和擔憂很多,「期盼我們不要步下崗工人的後塵,成為新的犧牲品」就是聲音之一。著名經濟學家程恩富亦認為事業單位改革存在諸多不合理:在公益性事業單位提績效工資不科學,事業單位與公務員的養老改革不同步,計算的工資基準也不同。支持改革的聲音則提出,事業單位改革符合國情、且未改變社會根本格局,對於有能之士是絕佳的機會,人們不必驚訝或慌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經營性事業單位要轉成企業,但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的是差別制待遇,意味事業單位從業人員退休後養老金將縮水近一半。
事業單位改革涉及人事聘用、機構編制、管理體制、績效工資、養老保險等多個方面,影響的人員眾多,面對的利益群體複雜。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中央已確定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時間表,如今明確提出似乎昭示某種決心,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改革主要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兩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