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4月份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频繁出台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包括限贷、限购、建保障房、提高准备金率等多项措施。我国的房地产业,不同于西方国家,它涉及到民生问题、社会稳定等问题,甚至被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本来是普通市场行为的房地产行业,如今被加上社会、民生或政治问题后,使房地产的调控变得十分复杂,也因为这些原因,对于在一线城市中使用限购等行政调控手段来干预市场的行为,也似乎得到广泛理解,可以预测,这个行政手段将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但这些调控的措施,至少从目前看还没有彻底解决房地产的问题,调控进入十分尴尬的局面,而且,为谁调控已经陷入迷茫。
首先,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并非长久之计,这一点,政、客、商三家都十分清楚,由于该手段仅仅在一线城市使用,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因此,这个行政手段的使用是尴尬的。其次,政府大力建设保障房,在此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大量建设保障房的资金来源于哪里?地方政府一夜之间能筹集足够的资金大力建设保障房?保障房如果出售,如何保证让最需要的人买到?目前,社会上手握特权的人员买到保障房的新闻不断产生,而且,即使最需要的人买到了,又同时制造了新的社会不公。若保障房仅仅限于出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产生新的社会不公,但我们的调控政策恰恰没有这些规定和约束。
在这些尴尬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政府的调控,到底为了谁在调控?是为了全民还是部分人员?显然,是为了部分“无房”人士而调控。已经拥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的人,是不希望房价下降而使自己的资产缩水;整个社会房地产行业的资产,如果全部缩水30%,会出现什么情况?对于居住在农村、暂时没有进城打算的农民,希望房价下降吗?也未必,因为,他们要为房地产业提供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房价大幅度的下降,将触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最后,希望房价下降的,只有已经进城无住房、但基本具备购房能力、准备购买第一套房的人,最希望也最迫切需要房价下降,这部分人在整个社会中占多大的比例呢?我们目前没有看到最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分人在整个社会中,将是一个非常小的比例。
令人尴尬的是,恰恰我们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没有针对性的考虑这部分准备买第一套房、用以自住的这群人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需求!而提高首套购房的付款比例、提高贷款利率等一刀切的政策,明显又伤害了这部分最有可能买房、最需要买房的人!他们本来有希望买房而因为调控无法买或增加了负担。而对于郊区别墅豪宅、市区大户型高档住房等,这都不是普通人能购买的、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更谈不上民生问题,这些高档豪宅的有与无、销售业绩的好与坏(其后果仅仅是影响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城市平均房价),既不涉及到社会稳定、也不影响民生问题,也恰恰遭遇到这种严厉的调控!
因此,现在再看我们调控后的现状:属于民生问题、购第一套房的居住者,在调控中也得不到实惠和帮助,而对于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打算改善居住条件的人,却受到严格的购房或贷款限制,这正是目前调控遇到的尴尬之处。换言之,调控到底为谁而调、谁在受益,现在看还是迷茫的、不精准的,我们的确到了该思考调控政策和方向的时候了,否则,在目前这种“房价降不下、需要买房却又买不着”的矛盾中,调控将会更尴尬,更会迷失方向。(作者:董兴宝 颐杰鸿泰狮子湖集团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