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上午招標發行的200億元三年期央票,中標利率3.96%,較上周下跌1個基點,為自去年七月中旬以來央票發行利率的首次下降。對此,交銀金研中心研究員鄂永健認為,這或許是央行考慮到近期市場資金較為充裕,但不能就斷言央行將放鬆貨幣政策。國泰君安也指出,國慶節後,市場資金相對較為寬鬆,民間借貸資金亦開始回流銀行,這次央票利率下調的直接因素主要還是來自政策之外。
券商稱觀察期仍持續
鄂永健相信,若當局真的要釋放貨幣鬆動信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減少央票發行量,或暫停發行央票,所以此次央票利率下調的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金融係博士生導師石建勳教授亦稱,央行貨幣政策肯定會考慮到「前瞻性」問題,如果中國經濟增速繼續下滑,就不能排除央行貨幣政策將會鬆動的可能。但若微調,央行最可能採取的方式是調整準備金率,這樣便能解凍銀行資金,並增強市場的現金量。
與此同時,目前信貸和貨幣數據仍處低位,國泰基金的李曄斌指出,現時的貨幣環境仍然偏緊,經濟及市場環境並不支持央行全面放鬆貨幣政策,政策觀察期料將繼續。在他看來,政策全面放鬆取決於兩大前提,即「CPI(消費者價格指數)下降到低位」或「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大幅下滑」,但強調目前決策層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已大於從前。
全球債務危機未解
「本輪週期中,中國經濟暫時表現出『軟陸』的走勢,這意味整個政策調控週期或觀察期將比市場預期得更長,針對實體經濟中的種種矛盾和局部困難,接下來各種微調及其他非常規性手段的可能性更大些」。對於政策基調調整的時點,李曄斌稱,「海外經濟形勢」恐將成為未來國內政策基調的最大變數,但因全球債務危機未除,故判斷國內政策在未來三至六個月內還將保持目前的大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