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发行的3年期央票利率15个月以来首次下调后,作为货币政策“风向标”的央票,其一举一动开始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根据昨日央行公告,今日仅发行10亿元3个月期央票。而上周四央行除发行3个月期央票外,还同时招标发行了200亿元3年期央票。(点击进入>>>微博热议央行货币政策)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指出,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对于一直憧憬政策“松绑”的市场而言,决策层“预调微调”的表态与3年期央票停发,均被视为积极信号,令乐观情绪再度扩散。
根据往常经验,央行一般为周二发行1年期央票,周四发行3个月期和3年期央票,但实际上,3年期品种发行频率并不固定,今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3年期央票曾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处于停发状态。
正因为如此,有市场人士指出,临近月末年终,银行资金压力有所上升,央行停发3年期央票,旨在维护市场流动性,而且在周二的操作之后,公开市场已经提前实现了净回笼。
本周二,央行招标发行了190亿元1年期央票,同时进行了450亿元28天期正回购和550亿元7天期正回购,继续平滑到期资金,单日累计回收资金1190亿元,而全周到期资金为1010亿元,则本周继续提前锁定了净回笼。
此外,周二招标的国库现金管理定期存款中标利率,较上期高出68个基点,创下今年以来新高,同样显示流动性正在趋于紧张。
再加上月末因素影响,周二起货币市场利率全线上扬,短期利率涨幅均达50个基点以上。截至昨日收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继续上行,其中隔夜利率上涨40个基点,报3.9983%;7天利率上涨10.17个基点,报4.0917%;2周利率上涨4.18个基点,报4.5418%;1个月期利率上涨4.40个基点,报5.1450%。
“Shibor再次高企,有分析认为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态势已现转向苗头,但估计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的局部调整尚不能改变流动性紧张的格局。”一位交易员说。
本月3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下降了 1个基点,但利率指标较强的1年期央票仍持平,这也意味着货币紧缩政策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央行仍将维持目前的力度,政策微调或会针对中小企业给予定向扶持。
“温总理天津考察首提政策微调,但控通胀仍未退出政策表述,显示调整仅会限于此前矫枉过正的方面,是存量性的,而不是增量性的,全面放松仍未到来。”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亦称。
--------------------------------
中证报:预调微调打开政策变奏空间
温家宝总理日前表示,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中国证券报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已经陆续展开,更多政策措施或渐次出台。
近一段时期,围绕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地方融资平台、消费等领域展开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等微调措施陆续出台。比如,推进资源税改革、出台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明确铁道债为“政府支持债券”、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允许融资平台贷款经批准展期一次、三部委力促“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等。
这些措施一方面旨在避免前期的宏观紧缩政策和不确定性增多的外围环境叠加效应产生的超调风险,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平稳推进创造有利条件。可以说,这些调整措施呈现出结构化调整、多种政策手段结合、财政政策发力、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等特点,力度和频率为近年来所少见。
中国证券报认为,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其他“微调”举措可能渐次推出。
“预调微调”发出了货币政策适度变奏的信号。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大规模放松银根和降息、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信贷松动可能成为货币政策微调的举措之一。整体上,如果四季度信贷政策有所松动,全年的新增信贷可能突破7万亿元。
具体而言,一是关注中长期贷款增幅。目前银行对企业贷款仍以短期流动性贷款为主。9月新增企业短期贷款规模为2299亿元,较8月的1588亿元明显上升,表明企业短期资金流面临的困难较大。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萎缩至747亿元,环比减少近400亿元,为年内最低水平。如果中长期贷款继续下降,必将对投资增速产生影响。而信贷政策要与产业政策更好地结合,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相关消费行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关注中小企业贷款。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促进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相关政策。如有必要,有可能差别化下调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此外,央票利率下行显示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微调已经展开,未来公开市场操作也是货币政策进行微调的主战场。
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时,财政政策往往被寄予更多期望,“微调”可能意味着四季度财政支出将加大。需要进一步落实今年9000亿元预算赤字安排,为此前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提供必要的后续资金支持,为新医改、保障房建设等重大民生事项提供财力投入,为缓解水利、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提供资金。
财政政策还需要继续在支持“三农”、生态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作用,形成有利于优化全局结构的有效供给。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节能环保、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结构性减税。此外,财政政策结合其他政策力保“新36条”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在这些领域,财政政策都大有可为。
此外,财政方面还需要关注明年《预算法》的修订。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对地方政府实现真正自主发债做出明确规定,是财政政策“预调微调”的重要内容。
除了传统的货币、财政政策手段,“微调”还可能包含政策工具的创新。比如,在解决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方面,可通过资产证券化缓释平台贷款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业并不太可能在微调范围之内。当前一线城市房价已停止上涨,但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并未改变。部分地方政府并未严格执行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和住房限购措施。居民对于房价的上涨预期仍然强烈。一旦调控有所松动,房价反弹可能性很大,保持对房价的调控态势仍十分必要。(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