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重庆主城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5973元/平米;今年以来,主城区有五个月的商品房成交均价超过7000元/平米,分别是1月、4月、5月、6月、7月。惨淡的2011年秋交会,成交均价也超过6700元/平米(其中,高层6150元/平米,多层洋房7920元/平米)。从单纯统计的角度,今年重庆房价的涨幅肯定不如去年了(与2009年相比,2010年重庆房价涨幅超过35%)。涨幅一年不如一年,是否就真的意味着该降了?降价又能够降多少?明年又会如何?
在前一篇文章里,我想说,抛售重庆楼市是有风险的。但事实上,抛售、降价出货又客观存在着。记得2008年,在成都金沙片区,楼盘降价成风,有的盘从9000元/平米降到6500元/平米后就再也降不下去了,有的盘竟然直接降到5500元/平米。楼盘之间的品质不相上下,但降价幅度大相径庭,奥秘在哪里?算算账也就一目了然啦。原来,奥秘很简单:成本不同。
由此,突然想给重庆楼市(主城区)算算账。算账就要有依据,我们评价楼市价格水平的高低通常说成交均价,那么,我算账的取值也就只能是各种均值了。
先说销售均价,为便于计算,就按建面单价7000元吧。
再说成本,现逐一分解如下:
1、土地费用:2330元/平米(今年销售的项目原则上按照去年拿地计算。2010年,重庆主城区共成交土地71宗,平均楼面地价为2261元/平米。这里计入了3%的契税,未计入土地使用税、交易手续费和印花税);
2、大市政配套费:335元/平米(按重庆市政府令第253号文件,城市配套费为290元/平米;按“渝价【2007】654号”文件,人防工程异地重建费为45元/平米。两项合计为335元/平米。此处未计算城市配套费按政府规定也应缴纳的契税);
3、前期开发费:200元/平米(包含勘测设计费、工程监理费、报批报建增容费、三通一平、临时设施、咨询服务等费用);
4、工程建设费:2500元/平米(含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园林景观工程);
5、开发间接费:150元/平米(含工程管理费、营销设施建设费、产权交易费、物业管理完善费等);
6、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可预见费用:200元/平米(楼盘大小不同,分摊到具体面积上的差异较大,这里取本人经验值里的最低值);
7、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595元/平米(按照销售均价7000元/平米测算,其中,销售税金及附加按照销售收入的5.5%计算;销售费用按照销售收入的3%计算。通常情况下,大盘的销售费用在2.5%左右,小盘为3.5%,这里取中间值);
在不考虑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的情况下,上述1-7项累加金额为6310元/平米,与7000元/平米销售均价的差额为690元/平米。如果按照前两个月6600元/平米左右的市场整体成交均价,则市场其实已经接近开发商的底线。
算完帐,是谁在降价就很清楚了。在我看来,降价抛售的开发商不外乎三类:
一类开发商,拿地时间较早,项目开发周期较长,前面已经赚得盆满钵满,降价的目的是为了回笼资金以利于在地板上获取新的开发土地,占据先手。此次秋交会上,一南(南岸)一北(江北)两个大盘降价最猛就是典型(他们降价的楼盘,其拿地时间都在五年以前);
一类开发商,成本控制能力很强,注重内部挖潜内部整合,深深明白成本节约百分之一利润增加百分之八甚至更多的道理。典型例子就是本轮调控率先推出八五折销售措施的恒大地产;
还有一类开发商则是反面教材了。这类开发商准确的说法是投机商:或者因为自有资金不足而想在房地产上挖一桶金,或者因为梦想着市场长期走牛而盲目扩张,在销售节奏减慢回归正常的情况下,资金链高度绷紧而被迫不惜成本大甩卖。
对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降价当然是好事,怕就怕第三类开发商:房子卖掉了,到了交房的时候房子交不出来!
其实,开发商降价抛售房子往往意味着市场在重新整合,只有投机分子远离了这个市场,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才会更加健康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