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面对创历史新高的物价水平和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中国百姓对个人财富的“缩水”有了空前的感受。面对徘徊不前的股市,调控重压的楼市,屡现“跑路”风波的民间借贷,个人财富究竟该投向哪里才能保值增值着实令人困扰。
股市:“前景迷茫”
12月8日,上证指数盘中触及2302点,创下自2009年4月起32个月以来最低点位;而截至12月11日,上证综指全年累计下跌超过15%。数据显示,自2009年11月中旬的两年以来,在全球25个主要指数中,沪深300、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跌幅全都超过20%,位于跌幅榜前三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前三季度仍然保持着同比9%以上的增速,领先全球。但中国股市在2011年似乎并没有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反而在供需失衡、资金分流和预期恶化三重因素影响下,显得力不从心。
“想让自己的钱保值、增值,现在这个阶段放在股市上显然不是时候。”在股市中摸爬滚打了十五年的职业炒股人曹伟告诉记者,“2011年大盘势弱,个股的波动也很大,实在不是中小股民投资理财的好去处。”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徐逢贤分析认为,短期内中国股市不会有大的好转,加之外部宏观经济波动,居民对股市投资仍将持谨慎态度。“股票市场作为虚拟经济,并不是最可靠的投资工具。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完善,股市前景仍将一片迷茫。”
长期以来,老百姓依赖银行存款这种主要的保值增值手段,只能获得比较低的利息收入,并没有在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中直接受益。股市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能够逐步改善中国居民收入过于依赖工资的现状,也能够通过改善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帮助投资者挖掘更多更优良的投资标的,但是由于股市的高风险极其不稳定性,使得普通居民很难从中获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分析认为,目前居民对股票、基金、信托等的投资,仍然采取不放心的态度,增长较为缓慢。
楼市:压力、隐患重重
此前有门户网站调查结果显示,在楼市、股市低迷下,超过40%的居民投资渠道仍选择购买房产。从城市居民的回答来看,选择储蓄、基金、黄金纸黄金、股票、商业保险的比例均没有超过20%。
实际上,很多居民在解释自己为什么一心专注投资房地产时坦言:“股票变化快,心里没底。”徐逢贤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房地产具有稳定性,有着保值增值的作用,而金融产品变化无常,无规律可循,人们心里确实没底。
徐逢贤说,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居民投资房地产成了一条自认为很保险的道路,以至于很多人把这个当作一辈子的财产在经营。但是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依然相当严重,据其估计,至少有60%左右的泡沫。加之目前政府进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价已经出现降价拐点。
对房地产投资的观望情绪日浓。徐逢贤表示,一旦房价大幅下跌,泡沫破裂,投资者将惨遭损失。
民间借贷触发“跑路”危机
众多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目前投资渠道狭窄、单一,导致闲余资金开始向国外投资,同时也引发民间借贷等的“繁荣”。
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今年是一个现金为王的时期,此前投资黄金者获利较多。由于渠道狭窄,一部分游资去了国外投资,据统计,从2010年下半年起,中国人在海外购房中的纯投资比例正在迅速上升。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碧薇表示,此前在银根收紧的状态下,民营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缺口拉高了民间金融利率,部分民间热钱从房地产、矿产等转战民间借贷。
以民间借贷发达的温州为例,清科研究中心在报告中引用央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指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0%的家庭或者个人、59.7%的企业参与。
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为温州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同时在2011年第三季度也凸显其高风险的特性,屡见报端的民企老板“跑路”使民间借贷危机一触即发,或将引发连锁反应,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以民间借贷作为主投资渠道的方式亟须合理规范引导。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民间借贷违规操作严重,政府监管政策亟须严格规范,否则一方面造成投资者损失很大,也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民间资金热衷高利贷反映出当前贷款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房地产行业死守挣扎和矿业追逐暴利。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房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民间高利贷极有可能爆发巨大风险。
楼市:压力、隐患重重
此前有门户网站调查结果显示,在楼市、股市低迷下,超过40%的居民投资渠道仍选择购买房产。从城市居民的回答来看,选择储蓄、基金、黄金纸黄金、股票、商业保险的比例均没有超过20%。
实际上,很多居民在解释自己为什么一心专注投资房地产时坦言:“股票变化快,心里没底。”徐逢贤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房地产具有稳定性,有着保值增值的作用,而金融产品变化无常,无规律可循,人们心里确实没底。
徐逢贤说,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居民投资房地产成了一条自认为很保险的道路,以至于很多人把这个当作一辈子的财产在经营。但是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依然相当严重,据其估计,至少有60%左右的泡沫。加之目前政府进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价已经出现降价拐点。
对房地产投资的观望情绪日浓。徐逢贤表示,一旦房价大幅下跌,泡沫破裂,投资者将惨遭损失。
民间借贷触发“跑路”危机
众多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目前投资渠道狭窄、单一,导致闲余资金开始向国外投资,同时也引发民间借贷等的“繁荣”。
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今年是一个现金为王的时期,此前投资黄金者获利较多。由于渠道狭窄,一部分游资去了国外投资,据统计,从2010年下半年起,中国人在海外购房中的纯投资比例正在迅速上升。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碧薇表示,此前在银根收紧的状态下,民营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缺口拉高了民间金融利率,部分民间热钱从房地产、矿产等转战民间借贷。
以民间借贷发达的温州为例,清科研究中心在报告中引用央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指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0%的家庭或者个人、59.7%的企业参与。
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为温州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同时在2011年第三季度也凸显其高风险的特性,屡见报端的民企老板“跑路”使民间借贷危机一触即发,或将引发连锁反应,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以民间借贷作为主投资渠道的方式亟须合理规范引导。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民间借贷违规操作严重,政府监管政策亟须严格规范,否则一方面造成投资者损失很大,也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民间资金热衷高利贷反映出当前贷款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房地产行业死守挣扎和矿业追逐暴利。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房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民间高利贷极有可能爆发巨大风险。
居民增收或难跑赢GDP
12月9日,被认为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扩大内需”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短板。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面对萎靡的国外消费,被寄予厚望的国内需求也同样处于萎靡状态。经济学者指出,内需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存在重大扭曲。
反映贫富差距状况的常用指标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4应为一条预警线,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况。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由于相当数额的灰色收入没有被计入在内,再加上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中国实际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高于0.5.
基于此,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更是在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一再被提及。
但从2011年的情况看,今年居民收入要全面跑赢GDP难言乐观。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
事实上,在2005至2010年,除极少数年份,居民收入增幅绝大多数情况下低于GDP增幅。
“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消费就上不来;收入分配问题改善了,消费下降的趋势才有可能遏止。”王小鲁说。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贫富差距问题跟主要的经济结构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化这个大的背景下,土地问题和贫富问题这两个大的问题出了大的偏差。”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学者分析,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核心在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领域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在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收入尤其是中低级劳动者收入增长过于缓慢,居民收入与政府、企业收入相比增长缓慢,垄断收益与资源收益被极不公平地分配。
在再分配领域,部分财税政策导致了财富的逆分配,本来应该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反而导致了差距的扩大;社保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等最需要社保的低收入者往往没有覆盖在内,社保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再次发挥逆调节作用。
为此学者指出,明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很难预计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复杂的难题上有多大的推进,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来解决收入分配这个问题,否则拖得越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伤害就越大。
王小鲁认为,腐败和制度不健全导致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扭曲是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王小鲁2010年的研究,中国居民未计入统计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导致中国实际收入差距大大高于统计数据显示出来的收入差距。此外,现行土地出让制度使得高达数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游离在预算之外,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财政收入不足的一大来源。由于缺乏监管,这部分收入的使用相当随意,也进一步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
为此,王小鲁建议,根子上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而从具体操作上看,无论是着眼于宏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还是致力于保证劳动者增收的《工资条例》,都是历经五六年甚至更久的酝酿至今难产。
“这些方案出来之后能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起多大的作用都还很难说。但是迟迟不出来却传递出一个信号,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不管怎样,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什么退路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济学者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