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2012-06-12)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旺报发表社评称,美国正积极推动重返亚洲战略布局,中俄却悄悄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逐步升化战略合作层级。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期访问北京,并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已呈现中俄联手抗衡美国的态势。
5月中旬大卫营召开的8国峰会,普京选择缺席的“软对抗”姿态,已经让欧巴马难堪,于今再高调访问北京,显然有意向美国传递中俄战略合作即将升级的信号。中俄在这次上合组织峰会联合表态,反对外力军事干预或经济制裁叙利亚,主张以外交对话的和平方式解决北韩与伊朗核武问题,并重申第三国不得以任何藉口干涉区域国家内政,就是说给美国听的。
长期以来,俄国就想组建俄中印“战略三角”,建构多元化的国际格局,制衡美国单极霸权。中俄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后,双边关系急速解冻,高层互访频繁,奠定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普京此次中国之行,进一步显示“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俄战略合作并非即兴之举,它既取决于双边领导人的共同认知,也是顺应国际情势发展的需求。面对美国的战略东移,北京需要俄国扮演杠杆角色,以牵制美国。对承受北约东扩及导弹防御体系压力的俄国来说,拉拢中国并试图把上合组织转型为“东方的北约”,是突破西方围堵的重要途径。
不过,深入观察,中俄现阶段虽具有“准军事联盟”关系,但基于双方遂行战略目标的策略不同,对美摆出战略合作的姿态,仍重于实质的军事对抗。普京此行与中方达成多项军事协议,较具警告美国的意义。
中俄关系发展有其结构性的障碍。历史经验、地缘因素与文化认同差异所形塑的双边关系,虽谈不上“相互猜忌”,但也称不上“结盟伙伴”。中俄组成所谓的“抗美联盟”,是一个“复杂概念”。双方理论上有实力制衡美国单极霸权,现实上则不易成形。关键因素是北京和莫斯科都担心被对方出卖,现阶段彼此维系互惠关系的同时,也都想与美国同时保有建设性关系。
相较日俄关系有分歧也有互信,中俄争端较少,但互信有限。除了历史记忆和领土问题,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对俄国已形成压力。近几年来,中俄关系呈现“上热下冷”现象,双边高层频繁互动,也深化了领导阶层间的私谊,两国民间交流却不够普及,人民相互间的认识也不足。
如今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权,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之际,俄罗斯的强权地位却逐渐弱化。俄罗斯目前约有1亿4千万人口,但居于乌拉山以东的比例不到1成,且多集中在亚洲大陆边缘地区,相对中国人口不断向俄国远东地区移动,对俄国形成严重的压力,也难怪许多俄国人忧心中国经济和人口扩张,终将吞噬帝俄时代从中国窃据的土地。几年前中俄相互推动的“国家年”活动,就希望藉此深化两国民间的友谊。
目前的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巅峰状态,双边正朝向设想“政治互信、经济互补、安全互利”的境界迈进。北京虽然低调回应美国的战略围堵攻势,但从其对俄关系的几项原则(战略合作、互利共赢、重点突出、务求实效、放眼长远、全面合作)看来,中俄关系尽管受限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却能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维持竞合关系。中俄建构“北京-莫斯科轴心”的概念,虽不意味抗美军事联盟可能出现,却显示出美国战略重心移往亚太地区,已逐渐浮现负面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