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8月28日,重庆市工商联召开第四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上重庆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黄红云当选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尹明善、孙甚林后,又一个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重庆市工商联主席的人。 工商联事业薪火相传。新中国建立以后,曾有多位爱国实业家及民主党派人士担任过全国工商联和重庆市工商联负责人,胡子昂、温少鹤、汪云松、古耕虞、卢国纪等,曾为工商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从2002年起,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将重庆确定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省级工商联主席的全国3个试点城市之一。当年,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被选举为重庆市工商联主席,次年又当选重庆市政协副主席。2007年,重庆的“试点”继续,南方集团董事长孙甚林接替尹明善成为重庆民营企业家的领头人。 10年之后,黄红云再次接过“试点”的旗帜,以99%以上的高票率,当选重庆市工商联主席。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黄红云。 中华工商时报:当选主席之前,您曾做过多年的副主席,对工商联工作有深刻的理解,您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尤其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上被认同、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有何认识? 黄红云:通过多年来在工商联的学习和了解,我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有了一些认识。 我认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基本经济制度既是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保障,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制度基础,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稳中求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认为,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1年,重庆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达61.7%。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离不开重庆市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今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专门召开了全市发展民营经济大会、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大会,出台了一系列帮助、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以“两个健康”为主题,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掀起了理解、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尊重、支持、善待民营企业家的社会风尚,让民营企业家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所以,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感到特别幸运,特别幸福,我也将更加地珍惜荣誉、履行职责、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中华工商时报:您的两位前任,既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又是热心的工商联工作者,您在今后的任期内,怎样兼顾企业与工商联的工作? 黄红云:的确,明善和甚林两位主席,不仅企业做得好,在工商联履职期间锐意创新,开拓奋进,为推动重庆工商联事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民营企业的衷心拥戴,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当天的就职演说上,我已经庄严承诺:一定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一定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一定会乐于奉献、做好服务,一定会率先垂范、廉洁自律。 我认为,工商联和自身企业的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在其位,一方面我会努力将自身企业做大、做强,这对增强工商联的凝聚力、影响力将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工商联工作能够取得实效,必将极大地促进全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自身的企业也必将成为整体受益企业中的一员。因此,我有信心通过更加勤奋的工作,合理分配个人时间和精力,做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与工商联工作两不误。 中华工商时报:如何更好地带领重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实现重庆民营经济量的新增长、质的新飞跃而努力? 黄红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党组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重庆民营经济量的新增长、质的新飞跃。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九大举措”:推动大量优势民企上市;着力为民企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为民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重庆民企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实现在股权、资金、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全方位合资合作;帮助民企引进顶尖和高端人才;扶持发展一批“十百千亿级”企业集团;引导并帮助具备条件的重庆民企走出去;大力发展重庆微型企业;营造良好的民企发展环境。 中华工商时报:任期内对自己领导的企业以及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何愿景? 黄红云:今后5年是金科股份(000656,股吧)飞速发展时期,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进入全国房地产行业综合实力前10强、全国民营企业前50强。 任期内,我将尽我所能,努力推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新增上市民企30家以上,全国500强民企20家以上,推动实现民营汽摩、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企业20家以上、十亿级企业200家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