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反動統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舉行的,除了會議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騷擾以外,在社會上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但是,由此所點燃的革命的火把,給黑夜沉沉的中國大地帶來了一道光亮,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也由此譜寫出了燦爛的篇章。出席中共一大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共有13人,另有共產國際及遠東書記處派來的兩名外籍人員。中共一大代表的曲折經歷,盡現了複雜離奇的社會變遷,折射出劇烈動盪的時代特點。
今天,我們追尋他們的心路歷程,為的是從中探求人生的價值,尋覓歷史發展的軌跡,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回顧歷史,就是為了牢記歷史和傳承歷史,發揚革命傳統,堅持開拓進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把中國共產黨人終身為之奮鬥的事業推向前進!
李達,名庭芳,字永錫,號鶴鳴。1890年10月2日生,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長沙、北京等地讀書。1913年後,兩次赴日留學。1920年8月回國後,與陳獨秀、李漢俊等在上海發起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1月,主編《共產黨》月刊。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當選中央局宣傳主任。9月,創辦人民出版社。1922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後到長沙任湖南自修大學學長。1923年4月,任《新時代》月刊主編。同年,與陳獨秀在國共合作問題上激烈爭論,隨後離開中共組織。1923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專門學校學監兼教授。1927年1月,任中央軍政學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總教官。5月,任國民黨湖南省黨校教育長。9月回到武漢,任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1928年到上海創辦崑崙書店。1930年任上海法政學院及暨南大學教授。1932年後任北平大學法商學院教授兼經濟學系主任。1938年到桂林,任廣西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9月後,長期困居家鄉。1947年任湖南大學教授。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同年12月,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任北京法政大學副校長,1950年任湖南大學校長,1953年任武漢大學校長。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等職。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誣陷和迫害,同年8月24日在武漢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時年76歲。
李漢俊,原名李書詩,號漢俊,又名人傑。1890年10月12日生,湖北潛江人。1902年去日本讀書,1918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回上海。隨後,從事翻譯和撰稿工作。1920年,與陳獨秀等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8月創辦《勞動界》週刊,任主編。年底陳獨秀赴廣州後,負責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工作,並任《新青年》編委。參與籌建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作為上海組織的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因與陳獨秀的意見不一,離開上海到武漢,在武昌中華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執教,10月,湖北工團聯合會成立,任執行委員、教育主任委員。1923年2月,參與京漢鐵路大罷工。二七慘案後,潛居北京。6月,當選中共三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年秋返回武漢,繼續在武漢高師任教。1924年中共中央鑒於他自動脫黨,正式將其除名。1925年底,主持武昌大學校務工作。1926年春,任教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同年夏,參加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秘書。9月,任湖北省政務委員會委員,後兼任教育科長。1927年1月,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執委。2月,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委員,主持校務。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7月,任改組後的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委員、青年部部長,對國民黨右派的活動進行了抵制和鬥爭,掩護了大批中共黨員。11月,南京國民政府組織的西征軍攻佔武漢後,離職躲避於漢口日租界內。12月17日,被桂系軍閥胡宗鐸部殺害。時年37歲。
董必武,原名董賢琮,字潔畬,號壁五。1886年3月5日生,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入讀武昌文普通中學堂。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1月加入中國同盟會。1914至1918年間,兩次東渡日本攻讀法律,並參加中華革命黨。1920年秋,在武漢參與創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後回武漢任中共武漢區委執委。1924年國共合作後,參與籌建國民黨地方黨部工作。1926年1月,在國民黨二大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執委。1927年4月,任湖北省政府常委兼農工廳長。大革命失敗後,赴蘇入莫斯科東方大學特別班、列寧學院學習。1932年初回國到中央蘇區,先後任紅軍大學上級幹部隊政委,中央工農檢查委員會委員、主任,中央黨校教務長、副校長。1934年1月,在中華蘇維埃二大上當選蘇維埃政府中央執委、最高法庭主席。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0月到陝北後,任中央黨校校長、中華蘇維埃西北辦事處代主席。1938年,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委員。1945年4月,作為中共代表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1947年3月後,任中共中央工委常委、華北財經辦主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職。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法委副主任、最高法院院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1945年6月、1956年9月、1969年4月、1973年8月,在中共七大、八大、九大、十大上連任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監委書記,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病逝,時年90歲。
陳潭秋,原名陳澄,字雲先。1896年1月4日生,湖北黃岡人。少時在鄉讀書,1912年入讀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學,1914年進武昌中華大學補習,1916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師範。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參與領導了武漢地區的愛國學生運動。1920年10月,與董必武等在武漢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同年冬,任中共武漢區委組織委員。1923年2月,參與領導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後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員兼安源路礦俱樂部代理窿外主任。1924年秋,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員長。1925年秋,任中共武漢地委書記。1926年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1927年4、5月間,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大革命失敗後,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1928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長、中共順直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1930年9月,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同年12月被捕。1932年經中共組織營救獲釋出獄,後任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1933年初夏到中央蘇區,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1934年2月,在中華蘇維埃二大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糧食人民委員等職。1935年8月,赴蘇聯出席共產國際七大,會後留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1939年夏奉調回到國內,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主任。1942年9月17日,被新疆地方軍閥盛世才逮捕入獄。1943年9月27日,在迪化(今烏魯木齊)遭秘密殺害,時年47歲。
何叔衡,又名啟璇,字玉衡,號琥璜。1876年5月27日生,湖南寧鄉人。少時讀過八年私塾,1902年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後在鄉間私塾教書。1909年春受聘雲山高小任教,1912年辭教奔長沙。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後並入第一師範)學校。1914年提前畢業,7月受聘於長沙楚怡學校,任主任教員。1918年4月,與毛澤東、蔡和森等發起組織「新民學會」,曾任執行委員長。1920年8月,參與發起成立「俄羅斯研究會」。9月,參加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會後回到長沙,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委員,並先後主持湖南自修大學和湘江學校。1927年5月馬日事變後,到上海創辦聚成印刷公司,開展地下工作。1928年6月,赴蘇聯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1930年7月回國,在上海負責中國革命互濟會總會工作,營救被捕人員,組織已經暴露了身份的革命者轉往蘇區。1931年秋,離開上海,經香港、廣東、閩西到達江西中央蘇區。11月,在中華蘇維埃一大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工農檢察人民委員。接著又被任命為內務代理人民委員和中央政府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等職務。1932年冬,在中央蘇區受到錯誤批判後,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游擊鬥爭。1935年2月26日,轉移途中在福建長汀的水口鎮附近被敵人包圍,突圍時犧牲,時年59歲。
毛澤東,字潤之。1893年12月26日生,湖南湘潭人。幼讀私塾,後停學務農。1910年秋考入湘鄉東山高小,1911年入讀湘鄉駐省中學。辛亥革命後,在湖南新軍當兵半年。1913年春,進湖南省立第四師範(翌年該校並入第一師範)求學。1918年夏畢業,4月組織新民學會,同年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創辦《湘江評論》。1920年先後在長沙籌建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湖南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5月任中共湘區委書記。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上被選為中央局委員,旋任中央組織部長。在1924年1月、1926年1月國民黨一大、二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執委,曾任國民黨中宣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週報》。1926年5月,在廣州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1927年4—5月間,出席中共五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6月,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8月參加中共八七會議,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9月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創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後率部進軍井岡山。1928年4月下旬,接應朱德、陳毅部在井岡山會師後,組編中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任黨代表、中共前委書記。6—7月間,在中共六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30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成立,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中共前委書記。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成立,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中共總前委書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隨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常委、代理書記、書記,中共蘇區中央局領導的中革軍委副主席,中革軍委總政治部主任,中國工農革委會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結束長征,同年12月被選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43年3月,任中央政治局主席、書記處主席。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主席。8月下旬,與周恩來赴重慶同國民黨政府談判,10月返回延安。1947年3月後,率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1954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至1976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至1959年4月)。同年12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至1976年9月)。1956年9月、1969年4月、1973年8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九屆一中全會、十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共中央主席。1976年9月9日病逝,時年83歲。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燼美,字灼齋。1898年6月14日生,山東莒縣人。1918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大專中學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冬,與鄧恩銘等發起組織「勵新學會」,出版《勵新》(半月刊),任編輯和編輯主任。1921年初,在濟南秘密組織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會後回山東成立中共山東區支部,任支部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分部成立後,任分部主任。翌年1月,赴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回國後,6月領導濟南理發業大罷工。7月,創辦《山東勞動週刊》,任主編。同月,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二大。會後留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參與制定了《勞動法大綱》。後又到山海關、秦皇島等地領導工人鬥爭,是開灤五礦總同盟罷工指揮部成員之一。1923年2月,被反動當局逮捕,經工人營救獲釋。後又重回山東,主持中共地方黨的全面工作。同年秋,任全國鐵路總工會幹事,參與營救京漢鐵路大罷工中的被捕人員。中共三大後,根據中共組織決定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一大。11月,任中共山東地方執委會書記。1925年1月,再赴上海出席中共四大。2月,抱病組織青島國民會議促成會,參與領導了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6月回鄉養病,後因病情惡化返回青島,8月19日逝世,時年27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