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時代周報182期版面截圖
【文匯網訊】據時代周報5月24日報道,5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王勇,副主任邵寧、黃丹華親率30多家重量型央企的高管趕赴重慶,給該市送上了一份厚禮—這些央企與重慶簽訂合作大單。
這是建國以來重慶市規模最大的一次企業集中籤約。簽約項目一共72個,總投資額高達3506億元,其中「十二五」期間規劃投資2770億元。
此次國資委「央企團」帶來的投資大單,被外界看作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履新重慶市委書記以來,為重慶帶來的最大「禮物」。
這更是中央繼續高調支持重慶經濟發展的政治信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表示:「在重慶發展的關鍵時刻,中央的鼎力支持,更顯得彌足珍貴。」
3506億大禮單
30多家央企與重慶市簽訂的大禮單涉及72個項目,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是保障性項目,主要集中在能源板塊,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大唐、華能、國家電網、中國電力等央企的投資合作項目,涵蓋供氣、供油、供電等領域。
二是投資合作項目,則包括工業、高新技術、經貿物流和城市綜合四大板塊。
其中,工業板塊包括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中國鋁業集團、鞍鋼集團、武漢鋼鐵集團等央企投資合作項目,推動重慶實體經濟發展和老工業基地改造。
高新技術板塊包括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國汽車研究中心、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等央企投資項目。重慶方面認為,這將成為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的重大示範,極大推動重慶高新技術、研發創新能力的提高。
經貿物流板塊包括中糧集團、中國五礦集團、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國外運長航集團、中國誠通控股集團等央企投資項目,以助力重慶加快打造西部地區現代物流中心。
城市綜合板塊包括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能源建設集團等央企投資項目,其目的是進一步完善重慶基礎設施,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打造重慶發展「硬環境」。
三是金融合作項目。包括太平洋保險集團、華夏銀行、建設銀行、進出口銀行等中央金融機構的合作項目,將為重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融資保障。
這些項目的重慶合作方包括國有和非國有企業、中小微型企業、區縣等,最終實施完成後,總投資將達到3506億元,其中「十二五」期間規劃投資2770億元,2012年到位資金436億元。
來自重慶市政府公佈的信息,央企與重慶的合作始於2009年,3年來「央企團」在重慶投資項目60多個,實際投資1152億元。
截至2011年年底,在重慶中央企業(含下屬企業)達554家,資產總額為4295億元,分佈於國防軍工、汽摩產業、鋁業材料、船舶工業,實現營業收入3000多億元。
對於此次大手筆投資重慶,國資委主任王勇在簽約儀式上發言說:「這次簽約標誌著央企與重慶市的合作進入全面發展、深入發展的全新階段。」
「這些投資項目解決的都是長期困擾和制約重慶發展的瓶頸問題,是推動重慶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表示,重慶將切實為合作項目提供便利,力爭項目早開工、早見效,互利合作,實現雙贏。
「中央力挺重慶」
此次國資委「央企團」大手筆投資重慶,引發外界高度關注。觀察人士解讀稱,這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履新重慶以來,為重慶帶來的最大「禮物」。
3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由張德江取代薄熙來兼任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因涉嫌嚴重違紀4月10日被宣佈立案調查。
張德江創下了改革開放以來,副總理兼任地方黨委書記的首例。中央交予他的使命是,「確保重慶市政治、社會大局的穩定」。
要維持一個社會的穩定,必須從經濟層面維持各行各業有效運轉。事實上,重慶政壇近期發生人事大震盪,讓一些投資商萌生隱憂。因此,從3月21日會見台灣宏碁公司董事長王振堂開始,張德江就不停地會見各類企業界人士,並深入當地企業調研。
4月4日,張德江會見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董事長薩烏德親王時表示,重慶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繼續堅持擴大開放,創造良好投資環境,吸引外商來渝合作。
同時,張德江和市長黃奇帆多次邀請民企代表召開座談會,討論政府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服務。4月中旬,重慶市委統戰部也召開大型民企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近期重慶將召開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出台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
5月,兩江論壇、中國企業家年會、渝洽會等各類經濟論壇在重慶陸續舉辦。張德江亦在其間頻繁會見來到重慶的各類企業家代表,反覆強調重慶一如既往地歡迎企業來投資。
外界認為,張德江一系列行為和表態,透露出試圖擺脫口號式建設重慶的過往做法,修正重慶這座城市的發展模式,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張德江在國務院領導成員分工中負責國資委、央企的工作。因此,國資委「央企團」這次重慶之行,更顯得別有深意。「它是中央力挺重慶的高調之舉,一次信心之旅。」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認為,這種政治信號表明,中央依然非常重視重慶未來的經濟發展,意在更加堅定民營、外資投資重慶的信心。
「在這裡我希望認真領會中央的精神,積極投身到重慶發展的大潮中。」國資委主任王勇在簽約儀式上要求各大央企:「按照張德江副總理在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我們提出的,要發揮『六個表率』作用,從戰略高度和長遠發展的角度,牢牢地把握重慶新的發展機遇,深層次、高水平地推進與重慶的合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中石油、國家電網、華夏銀行等央企紛紛響應表態,重慶是西部的中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雄厚,發展前景廣闊,希望進一步深化與重慶的戰略合作。除簽約項目外,這些央企還與重慶有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區縣積極開展項目對接工作。
黃奇帆在簽約儀式上發言說,30多家央企與重慶簽訂72個項目的合作協議,「在重慶發展的關鍵時刻,中央的鼎力支持,更顯得彌足珍貴。」
排解投資隱憂
此次央企團與重慶的簽約總額為3506億元,項目主要集中在重大基礎性行業。蒲勇健認為,這些項目本身拉動性相當大,同時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收益率,因此有助於重慶吸引到更多的外來投資,更好更快地發展。
重慶基礎設施建設已掀高潮,但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事實上,從今年3月開始,重慶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就已陷入輿論的漩渦。
與債務問題相生相伴的是所謂的「重慶模式」—薄熙來在重慶主政時提出建設「五個重慶」: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健康重慶五大發展目標,涉及總投資上1萬億元。
僅2010、2011兩年間,重慶市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就超過1.45萬億元,而同期重慶市地方財政收入加上中央補助不到8000億元。
據媒體披露稱,截至今年2月末,重慶市中長期貸款中的單位固定資產貸款餘額高達5416.6億元,「如果沒有後續資金的繼續支持,重慶資金鏈隨時可能斷裂」。
投資的超高速增長,構成了重慶經濟快速擴張的動力,但投資驅動的結果也讓重慶面臨高負債隱憂。
重慶市財政局的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重慶全市地方財政收入超過2900億元,地方財政支出超過3900億元,收支增幅雙雙超過40%。2011年重慶財政赤字規模超過1000億元,佔整個GDP比重達10.52%,遠超3%的國際警戒線。就此,重慶方面今年3月曾回應,2011年中央補助1157億元,重慶近10年來都沒出現赤字。
2011年8月,重慶審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重慶區縣政府性債務餘額為2159億元,約占重慶GDP的27%,其中95%的債務由政府直接償還或者承諾償還。
自3月下旬,在新任市委書記張德江和市長黃奇帆的部署下,重慶開始新一輪地方債務調查,與地方債務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被列入清查重點。
「重慶的整體經濟增長可能放緩。」瑞信4月16日發佈報告指出,重慶2011年的名義GDP增幅達到歷史性的26%,遠高於全國平均16.6%的水平。但其中債務增長130%,2011年,政府赤字占GDP的比例已高達11%,而2007年為8%。
另一方面,龐大的基礎設施項目,猶如飢餓的巨獸,等待吞食新的巨額資金投入。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近日發佈公告,因資金緊張已推遲部分快速軌道交通線的起建時間。
但這次國資委「央企團」帶來了「甘霖」。他們僅投資金融板塊就高達180億元。其中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提供30億元,支持重慶軌道交通建設;華夏銀行落實貸款50億元,為國企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建設銀行提供貸款100億元,支持重慶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開發銀行也已與重慶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高速公路、兩江新區建設等基礎設施領域,化工、鋼鐵、物流等產業領域,保障房、中小企業、教育等民生領域,礦產、農業、能源等國際合作領域加強合作,由前者向後者提供中長期投融資綜合服務。 |